Toggle navigation
台灣農漁禽交易行情
農產
農產(依日期)
米
魚
魚(依日期)
毛豬
羊
白雞肉/蛋
家禽行情
鵝(週價)
鵝(日價)
肉鵝/番鴨/鴨蛋
紅羽土雞
黑羽土雞
土雞/紅羽土雞/紅羽土雞
漁業輿情
相關連結
提供意見
離開系統
漁業輿情
2025/10/29
農業部今(28)日舉辦「114年農業青年大使回娘家團聚」交流活動。邀集歷年來共五屆農業青年大使齊聚一堂,以「回娘家」為主題,共同回顧計畫成果,透過跨屆交流深化友誼,凝聚臺灣農業青年力量。 農業部表示,該部與外交部自106年起推動「農業青年大使『新南向』交流計畫」,迄今已選拔138位優秀農業青年赴菲律賓、印尼、泰國、馬來西亞、越南及印度等國家進行實地交流,不僅深化農業雙邊合作,更展現臺灣青年在國際舞台上的韌性與活力。 林主任秘書代表「娘家長輩」,肯定農業青年們在歷屆計畫中的努力與成長,並指出青年大使不僅是我國農業新世代的希望,更是推動農業邁向國際的重要橋樑。林主任秘書同時勉勵青年秉持專業,勇於逐夢,將臺灣農業的價值推廣至國際,並承諾農業部將持續支持農業青年發展,作為堅實後盾。 農業部指出,此次活動特別安排「娘家寶庫‧國際交流政策資源」單元,報告歷年來各屆農業青年大使所提建議,並歸納返臺後之留農比例、國際合作經驗與主要期待,以及提出未來國際農業相關政策資源。本次活動也邀請外交部簡介國際參與資源與成果,協助農業青年大使掌握政策脈動,拓展國際舞台。透過跨部會的協力與分享,使農業青年更全面了解政府支持體系,為持續深耕農業與參與國際事務奠定基礎。 在「海外拓展面面觀‧實戰經驗分享」中,特別邀請蜀隆花卉公司李嘉珍董事長,分享面對國際貿易挑戰的思維與應變,以及米屋企業陳肇浩董事長,以臺灣米產業領航與國際品牌拓展經驗,勉勵農業青年持續創新,將臺灣農業推向國際,為未來發展注入寶貴啟發。 為促進歷屆農業青年大使重溫舊有情誼並結識新夥伴,農業部特別安排「家人團圓飯」,象徵農業青年大使情誼的延續,並播放歷屆交流影像,重溫農業青年參與國際的歷程與成果,在融洽氛圍中交流經驗、分享願景,為本次活動劃下圓滿句點。 農業部強調,農業青年大使計畫不僅培養新世代農業人才,更是推動農業軟實力的重要平台。透過歷屆青年跨屆交流與國際參與,將持續拓展臺灣農業在全球的能見度與影響力,共同為農業的永續發展與創新注入新動能。
2025/10/27
針對非洲豬瘟,農業部於114年10月22日公告全國豬隻禁運、禁宰5日,10月26日宣布再延長禁宰禁運10天,並視疫情發展滾動調整。 為減輕攤商衝擊,市府將兼顧防疫並協助受影響攤商克服難關,減輕其經濟壓力。市場處將給予禁運期間受到影響之豬肉攤商減免租金,而受豬瘟影響無法營業的販售肉製品與缺乏豬肉原料之熟食品的攤商在向市場處申請停業後亦可減租,減免租金先以一個月為限。目前臺北市公有市場內販售豬肉633攤、雜貨類(含豬肉食品)1124攤、飲食類(豬肉料理)310攤,減免措施將依照實際停業日數執行,估計受益者最高可達2067攤,減免後也能直接降低受影響而停業的業者經濟負擔。 另蔣萬安市長業已於昨(26)日的中央與地方因應非洲豬瘟專案會議中也建議研議一致性補貼標準,協助攤商度過禁宰禁運期,農業部也承諾一週內提出完整補助方案。
2025/10/25
市場處本(10/25)日持續偕同衛生局、動保處及警察局前往大龍市場、蘭州市場及永樂市場聯合稽查,針對豬肉攤位進行稽查。稽查結果,3處市場之豬肉攤位因無溫體豬肉可販售,皆已自行停業,俟農業部禁宰禁運政策結束後才會復業。市場處將持續辦理跨局處聯合稽查,並配合農業部及市府防疫指揮體系指令,根據疫情滾動調整措施,確保本市肉品來源安全可追、販售過程衛生透明,齊心防堵非洲豬瘟疫情擴散,守護市民食的安全。
2025/10/24
本(24)日,市場處持續偕同衛生局、動保處及警察局前往士林市場、大直市場及北投市場聯合稽查,針對豬肉攤位進行稽查。稽查結果,多數豬肉攤位受禁宰禁運影響自行停業;有營業之豬肉攤位係販售禁宰前之庫存,均能出示合法屠宰證明及進貨來源文件,尚未發現異常情形。後續市場處將持續辦理稽查,以確實掌握各攤商肉品進貨來源。 市場處將持續密切配合農業部及市府防疫指揮體系之各項指令,並依中央滾動調整措施加強稽查頻率與宣導力道,確保本市肉品來源安全可追、販售過程衛生透明,齊心防堵非洲豬瘟疫情擴散,守護市民食的安全。
2025/10/24
由農業部、環境部、經濟部及循環台灣基金會共同主辦的「2025亞太循環經濟論壇暨熱點(Asia Pacific Circular Economy Roundtable Hotspot 2025)」,於今(23)日下午在松山文創園區圓滿落幕。總統賴清德親自出席閉幕式,與四大主辦單位見證論壇交流成果以及《循環經濟路徑圖》,共同開啟臺灣推動循環經濟與亞太夥伴合作的新篇章。 總統致詞時指出,氣候變遷與資源短缺是全球共同課題,循環經濟是兼顧環境永續與產業成長的重要解方。臺灣以「Taiwan Can Lead」的信念,從科技業、製造業到農業領域,皆展現強大的創新能量,以具體行動推動循環經濟。本次論壇不僅是經驗交流的舞台,更象徵亞太循環合作的新起點,未來臺灣將持續深化國際合作,推動從願景到行動的循環轉型。 農業部說明,本屆活動共舉辦18場專題論壇與6條產業參訪路線,同時首度採取「動態共創」模式,邀請來自50國專家即時提供建言與回饋,形成亞太首份跨國共創的《循環經濟路徑圖》,未來將以此藍圖持續推動亞太夥伴網絡合作與政策交流。 農業部進一步說明,在「農業與食物」參訪路線中,農業部帶領國內外與會者實地走進農業場域,前往源鮮智慧農場、大漢酵素新屋廠、亞植有機農場、光泉牧場股份有限公司,介紹智慧農業減廢應用、生物質全循環及農牧產業再利用等實例,展現臺灣循環農業的多元成果,使參訪者留下深刻印象。在農業部主辦的「農業與食物」分場論壇,則以「鳳梨全株再利用跨域應用產業生態系」及「牡蠣殼多元應用」二大主題,邀請產業及學研單位,分享臺灣如何善用農業剩餘資源,結合紡織、科技、民生等產業,打造高值化的生物質循環模式,也展現農業部以公私協力模式推動循環農業的具體成果。 農業部強調,循環農業的推動需要農民、政府及企業共同努力。論壇同時介紹「農業ESG Store」媒合平台,使企業可投入農業減碳、增匯與資源再利用專案,實踐環境、社會與治理(ESG)責任,讓企業在農業場域中展現永續行動力,同時促進農民收益與地方發展。未來農業部將持續以實踐與協作精神,攜手亞太夥伴落實農業資源全循環、零廢棄的政策目標。
2025/10/23
針對台中地區爆發疑似非洲豬瘟案例,農業部已於昨日中午12時起公告全國豬隻禁運、禁宰5天,並視疫情發展滾動調整。臺北市政府對此高度重視,立即啟動防疫應變機制。臺北市市場處於昨(22)日第一時間通知轄管各公有市場及自治會,要求各豬肉品攤商落實肉品溯源管理,嚴禁販售來源不明之豬肉及其加工製品,並應備妥屠宰證明及進貨來源文件,以供查驗。同時,加強宣導非洲豬瘟防疫觀念,呼籲攤商確實落實自主管理及通報作業,共同維護市場肉品衛生安全。 本(23)日,市場處偕同衛生局、動保處及警察局前往環南市場、西寧市場及南門市場聯合稽查,針對豬肉攤位進行稽查。稽查結果,各豬肉販售攤位均能出示合法屠宰證明及進貨來源文件,尚未發現異常情形。後續市場處將持續辦理稽查,以確實掌握各攤商肉品進貨來源。另部分市場如西寧市場、龍城市場為配合中央禁宰政策,已主動宣布豬肉攤休市5日。 市場處將持續密切配合農業部及市府防疫指揮體系之各項指令,並依中央滾動調整措施加強稽查頻率與宣導力道,確保本市肉品來源安全可追、販售過程衛生透明,齊心防堵非洲豬瘟疫情擴散,守護市民食的安全。
2025/10/23
農業部今(22)日表示,獸醫研究所通知,21日早上11:44接獲臺中市動物保護防疫處(簡稱臺中動保處)送檢梧棲區1養豬場死亡豬隻檢體,經檢驗非洲豬瘟病毒核酸呈陽性反應,臺中動保處及農業部動植物防疫檢疫署(簡稱防檢署)立即前往該場進行移動管制並預防性撲殺場內豬隻195頭,並督導業者完成場區清潔及消毒工作。 農業部說明,為防範疫情擴散,疑似案例場採預防性撲殺場內豬隻195頭、屍體掩埋及全面進行環境清潔與消毒,杜絕環境殘留病毒,並以案例場中心半徑3公里設立管制區,共計涵蓋2場養豬場(其中1場已停養),執行豬隻移動管制及調查,密切掌握豬隻健康情形,同時啟動疫情調查,以釐清可能原因。 農業部進一步說明,10月21日晚上6時06分,農業部接獲獸醫所初步檢驗結果通知,隨即召開緊急應變相關措施會議,防檢署於晚上7時30分通知臺中市動物保護防疫處會同防檢署臺中分署前往案例場,並對該場開立豬隻移動管制通知書,並於10月22日凌晨3時執行該場預防性撲殺作業。為確保各項防疫工作執行到位,防檢署今日邀集國內豬隻疾病專家及相關單位召開會議討論研擬防疫應變作為,並獲共識如下(以下內容請參考簡報): (一) 農業部將於今日前往臺中成立前進應變所,並由杜文珍次長進駐。 (二) 公告自今日12時起全國豬隻禁運禁宰(5天,視後續狀況延長)。 (三) 公告自今日起全面禁止使用廚餘養豬。 (四) 進行全國各肉品市場全面落實場內與運輸車清消作業。 (五) 禁運禁宰前已運出之豬隻進入肉品市場、屠宰場,活豬只進不出,並加強屠前屠後檢查。 (六) 啟動全國各縣市豬場防疫調查,掌握豬隻健康狀態。 (七) 進行產銷調節,穩定豬肉供應。 農業部將持續追蹤各項防疫處置進度,並以滾動式檢討及精進相關措施應變。農業部強調,非洲豬瘟為高度接觸性病毒,環境中具極強耐受力,但不是人畜共通傳染病,請民眾不用恐慌,請各地方政府、畜牧團體、養豬業者及民眾務必提高警覺,落實場內生物安全措施,若發現場內飼養豬隻出現異常死亡或疑似動物傳染病,應立即向所在地動物防疫機關通報,未依規定通報,最高可處新臺幣100萬元罰鍰,且撲殺的動物不予補償。
2025/10/23
受丹娜絲颱風、0728豪雨及楊柳颱風等接連災害影響,全國多地農林漁牧業生產嚴重受損。為協助農、漁民儘速恢復生產,農業部啟動緊急應變作業,第一時間公告農業天然災害救助地區及品項,並結合地方政府與基層公所力量,全力推動救助金審核與撥付,展現政府即時救助、協助重建的決心。 截至114年10月21日止,農業部已累計撥付約42億元救助金至各地方公所,讓受災農、漁民可儘早獲得資金支持,減輕災後復耕復養壓力。為加快撥款速度,農業部近月來持續簡化作業流程、強化地方協調機制,使救助金自受理至撥付的時間縮短,實現全力加速農漁民災後重建進度的目標。 農業部表示,為使各界即時掌握最新撥款進度,已於官網設置「近期颱風及豪雨救助與專案輔導措施專區」,每週三定期公布各縣市救助撥付情形,確保資訊透明、流程公開。同時也呼籲地方政府持續加快後續發放作業,讓救助金更快進入農、漁民手中,協助早日恢復生產。 面對氣候變遷帶來的極端天氣挑戰,農業部強調,將持續提升防災應變能量,並強化災後復原輔導與資金支援,協助農漁民提升韌性與復原力。政府將與地方並肩,守護農業生產安全,確保農、漁民能安心重返生產,共同推動農業永續發展。
2025/10/23
受10月中、下旬豪雨影響,造成農業災情,經本部農糧署彙整各直轄市、縣市政府查報資料(至10月22日17時止),農業產物估計損失計513萬元,說明如下: 一、縣市受損情形: 以桃園市損失387萬元(占75%)及宜蘭縣損失127萬元(占25%)較為嚴重。 單位:千元 縣市別 合計 農林漁牧業產物損失 民間設施 損失 小計 農產 畜產 漁產 林產 總計 5,134 5,134 5,134 - - - - 桃園市 3,868 3,868 3,868 - - - - 宜蘭縣 1,266 1,266 1,266 - - - - 二、農產損失: (一)估計損失金額513萬元,農作物被害面積158公頃,被害程度20%,換算無收穫面積31公頃,受損作物主要為韭菜,被害面積5公頃,損害程度50%,換算無收穫面積3公頃,損失金額252萬元,其次為金柑、蜀黍(高粱)、蕎麥及大豆等。 (二)前五大受損農作物: 被害項目 被害面積 被害程度 換算無收穫面積 損失金額 (公頃) (%) (公頃) (千元) 韭菜 5 50 3 2,523 金柑 20 30 6 1,266 蜀黍(高粱) 40 19 8 580 蕎麥 68 14 10 305 大豆 18 19 4 266 三、本災情報告資料持續彙整更新中。
2025/10/22
為提高稻米產業競爭力,並穩定農民收入,水稻收入保險自111年起正式開辦。114年1期作各鄉鎮市區水稻產量已完成調查統計,部分地區因低溫寒害影響,造成稻穀不稔實(空包彈)導致減產,經統計有18縣市、65個鄉鎮,共約1.1萬位農民獲得出險,理賠金額達1.3億元。 農業部說明,水稻收入保險分為「基本型」及「加強型」,114年1期作「基本型」理賠約0.8億元、「加強型」理賠約0.5億元。自111年1期作開辦水稻收入保險迄今,累積已有13.7萬位農民獲賠約25.4億元,有效填補農民經營損失。 農業部表示,為配合農業天然災害救助辦法調整稻米救助額度,自114年1期作起,提高基本型保險理賠金額,與稻米現金救助額度一致,即當各鄉鎮市區平均產量減少超過2成,每公頃理賠金額由1.8萬元提高至2萬元。為簡化投保手續,自114年起農民於申報種稻作業時,填繳申報種稻書表即完成「基本型」保險投保手續,無須另行填報要保書,且保費維持由農業部全額補助,農民無須繳費。 另有關「加強型」保險,係當鄉鎮產量減產超過5%(1期作)或10%(2期作)以上即啟動理賠。農業部強調,為配合糧食產業全面升級計畫,保障所有稻農因天災或其他事故致產量減損,提供稻農自願投保之風險管理工具,自114年起放寬繳售公糧者亦得投保。至於「加強型」保費部分,農業部補助1/2保險費,且部分縣市政府亦加碼提供補助,農民最低只要繳交1成保險費,保單即可生效,大幅降低保險費負擔。 農業部指出,加強型保險區分為「一般」及「優質」加強型,其中優質加強型限「契作集團產區營運主體」,或取得「有機」、「產銷履歷」或「友善環境耕作」驗證者加保。此外,為推動提升稻農收益「1集2轉3加3」政策,鼓勵稻農種植優質稻米,提升產業競爭力,114年1期作起,提高「優質加強型」保險之目標價格,相較113年度同期作每公斤提高3元,保障更高。 因應全球氣候變遷日趨嚴重,農業經營風險相對提高,面臨的災害型態多元。為協助農民分散營農風險,農業部近年來致力推動農業保險,目前已開發28種品項、44張保單,呼籲農民朋友踴躍投保,發揮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互助精神,強化災害應變能力,保障營農收入。
2025/10/21
臺北市市場處表示臺北農產公司114年9月監測批發市場蔬果農產品農藥殘留監測結果,共計抽驗906件蔬果產品,檢驗結果830件合格,另有76件不符合規定,主要不合格品項為辣椒、小白菜及絲瓜,不符規定之貨品均完成攔截及報廢,銷毀重量計9,608公斤,其中包含針對高風險農產品進行加強抽驗。 臺北市第一、二果菜批發市場由市府委託臺北農產公司經營管理,為維護民眾食用生鮮蔬果之安全,每日對於進場拍賣之果菜進行農藥殘留之抽驗,並於拍賣前完成並判定檢驗結果。進場果菜凡經抽驗不合格,臺北農產公司隨即禁止該批貨交易,並暫停當日供應人其餘供應代號之同品項蔬果拍賣,經取樣檢驗合格後始得拍賣,如檢驗不合格則報廢銷毀,同時依「臺北農產運銷股份有限公司批發市場供應人申請登記及管理要點」規定停止其供應。 市場處每年補助臺北農產公司購買相關檢驗耗材,預計可檢驗量能可達13,000件,以防堵農藥超標農產品流入市面。另為有效運用檢驗量能,臺北農產公司針對不合格品項進行加強抽驗,將抽驗結果資訊回饋農政單位,並函知違規供應單位改善,同時副知當地縣市政府、農政主管機關進行源頭用藥輔導,落實源頭管理,以有效維護大台北地區食品安全。 稜角絲瓜外觀細長,表面有稜角,果肉偏薄,吃起來清脆細緻,是澎湖本島在雨量較少的年份常見的絲瓜品種。臺北市市場處提醒大家,當挑選稜角絲瓜時,除了要選擇色澤翠綠、外型勻稱、蒂頭粗壯的之外,也可以用手感受其重量,有重量感的絲瓜通常水分充足、品質更佳。購買後若暫時不食用,未切開的絲瓜可用保鮮膜包好冷藏,能保存3至5天;若打算久放,可先去除頭尾、削皮切塊後放入保鮮袋密封冷凍,最多可保存8週,仍能維持清脆口感。
2025/10/18
為解決臺灣農業面臨的氣候變遷、勞動力短缺及全球市場競爭等挑戰,農業部自106年推動智慧農業以來所產出的194項研發成果中,整合成13個智慧農業技術套組以因應不同場域需求。其中,「牛轉乾坤包」是針對乳牛產業所面臨之高溫熱緊迫與人力依賴等問題提出4項解方,協助酪農精準掌握乳牛健康與飼養環境數據,提升其產乳效率與品質,為國產酪農產業創造永續發展與競爭優勢。 農業部表示,氣候變遷帶來高溫效應,使乳牛受熱緊迫影響進食與泌乳量,以往會採取噴水降溫,但卻可能造成牛舍潮濕,增加乳房炎等疾病風險,因此該部畜產試驗所透過智慧農業計畫開發多項技術,以增進牛隻健康,提高泌乳量,期促進乳牛產業穩健發展。乳牛健康監測方面,發展「牛乳房炎熱影像檢測辨識技術」,應用紅外線熱像儀拍攝牛隻乳房,以評估該部位是否發炎;開發「數位影像輔助乳牛體態評分判定技術」,協助酪農及時發現異常,從而提升飼養管理效能,並減少牛隻進行檢查、採樣或治療時之緊迫,以及降低人員碰觸牛隻產生意外傷害之風險。此外,在減少人力依賴上,除引進國外擠乳機器人外,亦開發國產電動餵飼車與具以刷毛為主之養牛場地墊清潔技術之清糞機,有效解決過去大量依賴人力進行牛舍清潔與餵飼之時間與人力成本,同時提升畜舍環境衛生,減少疾病風險,為乳牛營造健康舒適之生活空間。 農業部補充說明,因過往自國外引進設備常有價格高昂、後續維修與溝通不便之問題,該部透過與經濟部共同推動農工跨域合作,研發國產智慧清糞機與電動餵飼車,藉由串接農業與工業科技,建立互利夥伴關係,且可根據本土酪農飼養規模、習慣及需求進行客製化設計,為乳牛產業帶來全新管理模式。 農業部表示,智慧農業技術組合包涵蓋設施栽培、畜禽養殖、水產養殖、糧作、果蔬、花卉及菇類等產業,從生產、監控、管理到物流、銷售等,皆有關鍵技術支援,其中在智慧溫室、智慧禽舍、水產養殖自動化等方面已陸續展現成效,相關內容並已放置於智慧農業網站(https://www.intelligentagri.com.tw/)技術專區,歡迎各界參閱利用。未來該部將持續透過中央與地方及公私部門之協力,除提高酪農產業競爭優勢外,同步深化臺灣智慧農業技術研發與應用。
2025/10/18
農業部於今(17)日表示,針對民眾以「暱稱」在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上提案,該部於回覆時不慎揭露提案人姓名,非常感謝提案人在第一時間即通知農業部,雖經承辦人立即更正,但民眾姓名仍短暫曝露在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臺上,對此,農業部謹向提案人致歉。 農業部強調,對於本案造成提案人困擾,該部將即檢討改進,除進行內部調查釐清責任,並將加強同仁落實保護個資的觀念,以及建立防範機制,以避免類似事件再度發生。
2025/10/17
農業部本(16)日表示,考選部已於15日下午2時榜示「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高等考試植物診療師考試」首次考試結果,本次考試吸引全國具植物醫學(保護)、植物病理、昆蟲、農藝、園藝等相關背景考生計1,253名報考、1,159名到考,共643名考試及格,充分展現社會各界對植物診療師的高度重視。 農業部說明,植物診療師制度自97年起開始研議,經各界及立法院與行政院多方支持及協助,歷經16年終於113年7月15日經立法院三讀通過,並於113年8月7日經總統公布施行,正式奠定我國植物健康管理專業制度的法制基礎。經農業部及考選部共同積極推動,於114年順利舉辦首次國家考試。 農業部強調,為因應氣候變遷致使植物病蟲害發生模式變化、輸出入檢疫所需,以及回應消費者對農產品安全之要求,該部推動植物診療師制度,配合農業發展之智慧、韌性、永續及安心政策。未來植物診療師可自行開業或受聘於農民團體及農企業,輔導農民導入新技術,加速智慧科技擴散,帶動產業發展。同時可建構植物專業診療網絡,協助解決氣候變遷作物生長問題,強化農業韌性及確保糧食安全。此外,透過指導農民精準用藥,提升有害生物整合性管理觀念,可減少農藥使用並提升農產品安全,確保農業永續發展。 農業部表示,植物診療師的加入只是制度的起點,未來將持續拓展植物診療師執業空間,目前該部正與農會研議納入植物診療師服務。此外,也將與大學合作,強化專業人才的培育及完善繼續教育,同時積極輔導建立植物診療師公會制度,以推動植物診療服務體系之建構及完備。
2025/10/17
「2025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於今(16)日至18日在臺北世界貿易中心展覽大樓1樓盛大展出,以「創新經濟」、「未來科技」、「智慧永續」3館進行展示。其中「智慧永續館」由農業部、國防部、勞動部、環境部、數位發展部,以及國家發展委員會共6個部會合作辦理,包括農業部45項在內,共同展示97項創新科技。今年博覽會邀請美國、日本、德國、荷蘭、法國、新加坡等國共10家國際廠商於大會國際專區,展示涵蓋綠色能源、循環經濟、智能科技等領域之創新技術,期望企業及學術機構透過展覽媒合,促進技術交易與合作,加速推動科技創新成果商業化發展。 農業部展示創新科研成果,展現雄厚科技實力 農業部表示,智慧永續館於今日上午11時開展,該部於「智慧韌性 永續安心」主軸下,規劃「循環永續」、「韌性賦能」及「智慧創新」3大主題區,展示45項具商品化潛力之科技研發成果(詳附件),並以「AI智慧畜禽健康監測技術」為亮點,融合熱影像、影像辨識、聲紋分析及物聯網技術,打造創新的畜禽健康管理模式。農業部展出之商品化成果包括:苗栗區農業改良場研發「黃斑粗喙椿象生產收集系統」,利用替代食餌飼養,縮短80%飼養時間,降低人力成本並提升卵粒品質,提供更優化的量產技術;臺中區農業改良場研發「木黴菌TCTP003應用於作物耐逆境能力提升之技術」,將農業剩餘物質製作成品質優良之有機肥,再應用於高接梨栽培,可提升其耐低溫、霪雨能力;畜產試驗所研發「數位影像動物體型量測及體態評分技術」,利用3D攝影機量測豬隻體型及體表面積等,可降低人力成本與人畜受傷風險,提升精準育種選拔效率。農業部期盼透過本次展覽媒合授權,促進技術廣泛應用,以加惠農民與相關業者。 國際知名農企業齊聚參展共同推動智慧永續與前瞻科技 農業部指出,鑑於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已成為跨國技術行銷之重要舞臺,本年度智慧永續館特別邀請國際廠商,於大會國際專區展示AI碳管理平台、衛星與無人機遙測應用等先進技術,包括:荷商Vostermans Ventilation展示荷蘭倍力扇、法商Gattefoss展示自乳化藥物傳輸系統(SEDDS)、日商Kokusai Kogyo展示AI智慧型農業無人機遙測應用,美商Alltech展示碳排放管理系統,藉由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加速台灣產業發展。 授權創新技術促進農業科技普及應用 農業部進一步表示,配合「循環永續」、「韌性賦能」及「智慧創新」主題,優選今年度包括微生物肥料、檢驗檢測及智慧生產等14項技術之授權廠商代表,於今日下午在智慧永續館舞臺區辦理簽約儀式,彰顯該部所屬試驗機構研發之農業科技成果,透過技術授權,以公私協力方式共同解決產業問題,擴大台灣農業科技發展與普及運用。 實體展覽與線上展示均歡迎各界參觀 農業部強調,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為我國重要的技術交易平臺,為利外界了解台灣最新科技成果,該博覽會除實體展覽外,相關技術亦透過農業技術交易網(簡稱TATM,網址https://tatm.moa.gov.tw/)進行線上展示。業者或民眾可由該網站瀏覽各項技術內容,並歡迎於會展期間至現場交流,與研究人員一對一洽談使農業科技研發成果落實應用,加速產業升級。歡迎各界踴躍參觀實體展覽或瀏覽線上展示,共同推動台灣科技創新與技術授權合作。
<<
<
1
2
3
4
5
...
>
>>